大连海事大学文元全教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罗星海教授应邀到武汉理工大学教科院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7-07-10

78日,武汉理工大学教科院邀请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教育研究所所长文元全教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罗星海教授为全院师生做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张安富教授主持,教科院全体师生聆听了报告。

会议邀请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教育研究所所长文元全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对航海新工科及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的学术报告。文元全教授首先详细分析了航海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背景,重点诠释了对航海新工科的理解。文教授认为,航海新工科是服务于新海运经济,在海上交通领域刚出现、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包括一级、二级、交叉学科或学科方向。航海新工科呈现出“新颖”的特点,代表航海科技发展方向,学科内涵呈现不成熟、不确定及发展变化等特点,与具有发展潜力或正在快速发展的海运新业态、新模式密切相关,区别于经典的传统工科,在历经形成、发展、成熟后转为经典。新工科建设永远在路上,要以发展和开放的思维来看待。文教授就如何理解海运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如何理解海事产业链,如何丰富和延伸航海类专门人才的内涵和外延,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受教育者对航海教育的新需求,如何满足国家和学校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认证的要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要以新范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注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适应性。最后,文教授强调,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航海教育的关系,始终是航海教育的基本问题;航海教育能否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航海类专门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航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罗星海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交通现代化与高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学术报告。罗教授认为,交通现代化是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交通发展状态和过程,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重要部分。交通现代化呈现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 适应性、保障性、服务性等特点。罗教授提出,一方面,交通现代化给高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社会服务能力强弱影响着交通现代化进程和目标水平,对交通现代化实现起着支撑与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重引导、强学习,提高社会服务思想认识;建制度、强考核,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拓领域、强合作,丰富社会服务内容形式;推科研、强培养,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搭平台、强激励,优化社会服务硬软环境。

会上,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廷奇教授作了题为“高等工程教育转型与工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逻辑”的学术报告。马教授首先提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载体,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实践性也是通过专业建设的实践性来体现的;工科专业建设的工程逻辑就是以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从传统的学术性导向的专业建设模式转向工程实践导向的专业建设模式,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能够创新性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工程科技人才。马教授详尽分析了需求导向下和政策导向下的工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性逻辑,最后提出,应该对工科专业建设机制进行系统性的制度创新,解决好政府、市场、高校的职能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从干预微观的高校专业设置或充当专业设置的主体的状态,转变为高校、行业企业等作为工科专业建设的主体;由市场需求引导高校专业建设、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从而达到工科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达到新的供需动态均衡;高校要由以往的政府通过“计划”、经费、声誉等政策性刺激驱动的专业建设模式,转向根据国家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和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内驱的专业建设模式;就高校层面而言,专业建设最根本的是赋予院系专业建设的自主权,调动院系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三位教授 的报告体会深,战略高,实践性和指导性强 ,引发了在座师生的深入思考,全体师生受益匪浅。

                                                                                                    (图/文:吴兰平 编辑:李志峰 审核:张安富)


附件下载: